轉型期企業戰略的理論基礎(二)
同樣,企業與客戶之間也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企業對客戶的消費能力、消費特點、需求變化趨勢與需求潛力等方面信息的了解都只能是有限的、相對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對企業而言,執迷于追求信息的窮盡是不明智的,高明的決策者之所以高明,就在于能對有限的信息進行加工,找出其內在的規律,這也是制定企業戰略的基本出發點。由于信息不對稱性的存在,在企業戰略實施中必須注意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在組織體系設計中,要關注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激勵問題,治理結構、管理機制的穩健性問題等等,關于前者,信息經濟學領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對國有企業而言,這些問題也尤為突出。必須指出的是,一個有效的組織體系的運用,其結果并不能消除信息所固有的不對稱性,只是對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問題進行平衡與預防。
自適應性
系統自適應性是基于經濟學與生態學的綜合。考慮到傳統經濟學的局限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經濟體系是復雜的進化系統,而不是傳統思想所認為的封閉式平衡系統。首先,全球化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反復較量競爭的過程;其二,就我國本身而言,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表現為計劃與市場的矛盾與調節、東西部差異加大和多樣性的區域特點、民營經濟的不斷崛起與國有經濟比重的相對下降、行業重組等等。復雜系統仍然存在著均衡,只是均衡的周期與時間大大縮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重整風暴與激變。
如果說競爭是企業形成自適應性的動力,而共生與集聚則是其自適應性發展的基礎。共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的生態現象,經濟社會也不例外。共生是本質的、目標的,競爭是伴隨的、手段的;共生使企業存在,競爭使企業進化,共生激勵良性競爭,這類良性的競爭可稱之為“共生的競爭”。共生有兩種含義:企業內部的共生;企業與上下游供貨商、分銷商、競爭對手之間的共生。隨著經濟的全球一體化,這種企業間的共生鏈越來越緊密。在新的形勢下,“雙贏”乃至“多贏”模式成為企業新的追求,一些新的概念如“共生營銷”等應運而生。
共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形成企業的區域集聚。集聚是經濟全球化的空間表現,企業價值鏈的分解表現出空間上的集聚性。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最需要的是通過集聚效益產生高效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走完工業化道路,趕上發達國家。集聚存在多種形式:一是代表今后發展方向的高技術集聚型;二是以各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園區為主的園區集聚型;三是以特色塊狀經濟為主要形式的行業集聚型;四是以骨干企業為中心,帶動配套企業進行專業化生產的龍頭企業集聚型。
企業之間的競爭、共生、集聚構成了產業的生態系統,如同自然界的進化一樣,處于該系統中的企業也存在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要成為領先者,必須不斷改變自身以適應環境的快速變革,對于轉型期的中國企業而言,如何走出被動的傳統慣性以掌握戰略主動權,尤為重要。同時,企業戰略必須是基于產業生態(共生、集聚等)的戰略,利用共生的平臺,充分配置資源,抓住集聚趨勢,實現企業的迅速成長是現代企業的成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