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整合:海王的難題(一)
海王從沒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第二天舒服一點兒”、“三十歲的人,六十歲的心臟……”、“關鍵時刻,怎能感冒!”……這些都已經成為大眾皆知的電視廣告,它使海王一舉成名。但是在國內知名保健產品無不“享受”媒體質疑的情況下,海王也不例外。然而,盡管如此,海王集團董事長張思民堅持把保健品當企業品牌資產來經營。
其實,了解海王的人都知道,海王集團是一家制藥企業,其開發的主要產品并非保健品,而是藥品。海王2001年的保健品銷售額僅僅為藥品的1/4。不僅如此,1998年海王的技術開發中心被國家有關部委定為“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并被允許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同時順利通過國家GMP認證,從而拿到了生產新藥的“許可證”。顯然,其優勢在制藥。
海王為何傾力于品牌建設?
但是,張思民發覺無論自己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再強,也補不齊“市場營銷能力不強”這塊木桶短板。于是,他把業內知名營銷顧問葉茂中請來做診斷,通過大家的分析,海王的品牌經營問題完整地呈現出來:
首先,全國每年的藥品和保健品市場空間至少上千億元,而海王2000年以前的銷售業績不過兩三億,這和海王的研發與生產能力在全國的位置極不相稱。
其次,也是問題最關鍵的,就是缺少一個統一的品牌管理和規劃。更缺少一個能統領各個產品的核心價值理念。多少年來,海王營銷體系走的是大醫院渠道,專注于處方藥的推廣,而處方藥的推廣比較重視它的專業名稱,因此,海王十幾種醫藥產品竟然有十幾種不同的名稱,所有產品都是各自為戰,甚至連標識都不盡相同。
顯然,當時的海王既沒有刻意打造一個統一的品牌,更談不上對品牌價值的積累。2000年市場調查發現,海王早年起家產品——金牡蠣的知名度甚至高于海王這一企業品牌。因此,海王前幾年的市場啟動屢戰屢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保健品是海王品牌的敲門磚?
在海王找到了自己的“病根”之后,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首先,提煉出企業品牌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健康成就未來”。讓企業的所有產品(無論保健品還是藥品)、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整合傳播,統一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