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的儲蓄理論
1、節儉是非論的辨析——對儲蓄作用的分析
凱恩斯通過對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的分析,在《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節儉是非論”,在批評了古典和新古典學派的儲蓄有用論的基礎上,闡述了不同于儲蓄有害論的觀點。凱恩斯認為不能把儲蓄與投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行為混為一談,儲蓄與投資是不一致的。
凱恩斯具體分析了三種情況下儲蓄對于經濟的影響。凱恩斯認為,儲蓄是否有利主要取決于是否影響投資。在資本主義社會,儲蓄與投資的不一致主要表現為投資小于儲蓄,儲蓄過度也是指相對于投資來說儲蓄太多,從而產生緊縮經濟、減少國民收入的不利效應,否則儲蓄并非一定是有害的。
2、個人儲蓄的決定與影響因素
凱恩斯認為決定和影響個人儲蓄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可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主觀因素主要有人的心理偏好、社會習俗、生活習慣等等,除非在反常的情況下,主觀因素是比較穩定的,一般不會有重大改變;客觀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個人一般是根據其收入水平來決定將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費,多大部分用于儲蓄,相比之下,客觀因素具有不穩定性,經常會發生變化。
凱恩斯認為,雖然影響個人儲蓄的因素很多,但個人在進行儲蓄時總是遵循一定的準則行事,他認為這個準則就是“個人往往先維持其習慣的生活標準,然后再以其實際所得與為維持該標準所需費用之差,儲蓄起來。”凱恩斯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個人消費和儲蓄的心理法則,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邊際儲蓄傾向遞增”的心理規律。
3、投資決定儲蓄論
凱恩斯認為,投資與儲蓄二者必須相等。這種必然相等,不是通過利率的自然調節達到的,而是通過收入的變化實現的。因為儲蓄與投資都等于收入所得減消費。他用以下等式說明:
因:收入=產品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收入-消費
故:儲蓄=投資